發布日期:2025-05-25 21:26 瀏覽量:
2025年5月23日,由河南省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基礎教育專委會主辦、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承辦的"計算機與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在河南理工大學舉行。會議同期舉行河南省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基礎教育專委會新增委員聘任儀式,我校信息工程學院王黎、孫繼紅兩位學者入選,為AI通識教育注入更多行業實踐力量。此次會議來自全省60余所高校及十余家企業的教育專家、行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AI通識教育改革、跨學科課程構建及創新人才培養展開深度研討,為河南省高等教育智能化轉型提供實踐路徑。
一、政策引領:AI通識教育納入高校必修體系
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丁亞紅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人工智能已成為驅動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高校需以通識教育改革為抓手,培養具備計算思維與跨學科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河南省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理事長甘勇進一步強調,要突破傳統專業壁壘,構建"計算機+AI+X"的融合課程體系,讓AI素養成為所有學科學生的基礎能力。
專委會主任郭清溥傳達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在全省本科高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的通知》要求: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AI通識課將正式納入全省本科高校通識教育必修體系。這一政策推動意味著河南高等教育將全面開啟"AI+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
二、專家論道:多維解構 AI 通識教育新范式
(一)頂層設計:從專業教育到全民素養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甘勇以"AI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為題,分析河南高校在課程體系重構、師資能力升級等方面的現實挑戰,提出需建立分層分類的課程體系,讓AI從計算機專業的"專屬領域"轉變為各學科學生的"必修素養"。
(二)課程創新:跨學科融合的實踐路徑
西安交通大學桂小林教授分享了以 AI 為核心的通識教育體系構建思路,提出依托大模型技術重構課程內容,通過"理論+實踐+案例"的三維教學模式,讓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掌握AI工具的應用邏輯。
南開大學趙宏教授則強調:"AI時代的教育核心是培養人機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機械的編程技能訓練。"
三、高校實踐:從理論探索到模式復制
河南理工大學蘆碧波教授作為課程改革先行者,現場分享了該校AI通識課程三年建設經驗:通過"模塊化教學+項目化實踐"的模式,將課程內容拆解為AI基礎、行業應用、倫理規范三大模塊,并成功向省內外多所高校輸出課程標準與教材體系。中原工學院、河南工業大學等高校代表也分別就課程框架設計、校企合作模式等議題進行經驗交流。
會議形成共識:未來將通過校際資源共享、師資聯合培訓、多元評價體系建設,推動AI通識教育標準化與特色化發展。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孫君頂透露,該校計劃2025年秋季學期推出融合計算機、管理、人文等學科的跨專業AI課程群。
四、未來展望:錨定13萬億美元AI人才賽道
麥肯錫最新研究預測,2030年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創造13萬億美元經濟價值,而通識教育正是培養適配型人才的關鍵樞紐。此次研討會不僅為河南高校AI通識教育改革劃定"跨學科融合"的主航道,更通過《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與實施指南》的解讀,為全國高等教育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河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