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校官方微信

      招生熱線:0395-3265222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制訂工作的指導意見

      發布日期:2018-11-12 11:55: 瀏覽量:

      附件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制訂工作的指導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規范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創新育人體制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現就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要意義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落實黨和國家人才培養有關總體要求,依據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和實際需求,對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和過程的總體設計,是實施人才培養和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

      (一)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通過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學生德技并修、全面發展,保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要求落到實處。

      (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治理創新的重要載體。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要求,從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直接指導職業院校制訂教學計劃,轉變為進一步明確各方職責權限,國家層面負責制定發布國家教學標準,職業院校依據國家教學標準自主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依法依規行使辦學自主權,進一步發揮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責任感。

      (三)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規范教學管理,深化育人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總結固化學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經驗成果,科學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創設保障條件,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有利于促進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主要內容

      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般應包括專業名稱及代碼、入學要求、修業年限、職業面向、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學時安排、教學進程總體安排、實施保障、畢業要求等內容,并附教學進程安排表。學校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實際、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等適當擴充人才培養方案要素。

      在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應注意與傳統的教學計劃在理念和內容上的區別。教學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圍繞專業教學進行的課程安排,主要呈現形式為教學進程表,內容相對單一,缺少國家標準層面的制訂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順應國際上職業教育標準導向的改革趨勢,依據國家教學標準,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實施的總體設計,涉及到人才培養的各要素、各環節,能夠更好地體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教學進程表僅是其內容之一。在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更加強調落實國家教學標準,畫好“施工圖”。 

      三、制訂原則

      (一)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德技并修。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將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處理好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與專業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注重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德技并修、全面發展。

      (二)堅持標準引領,促進特色發展。以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為基本遵循,主要包括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公共基礎必修課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儀器設備配備規范)等,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在有關課程設置、教育教學內容等方面的要求,對接有關職業標準,服務地方和行業發展需求,鼓勵高于標準、體現特色。

      (三)堅持多方參與,促進產教融合。工作規劃設計、方案研究起草、論證審定等各環節要注重充分發揮行業企業作用,要充分考慮學校師生意見,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避免閉門造車、照搬照用;方案整體設計應體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到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教學內容及時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

      (四)堅持科學規范,促進開放共享。方案制訂流程規范,內容科學合理,適當兼顧前瞻性,文字表述嚴謹,體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學校教學基本文件的嚴肅性,具有可操作性;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經驗,注重提煉打造職業教育教學領域的中國方案,體現中國特色、國際水平,在國際交流合作中促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共建共享。

      四、制訂流程

      (一)統籌規劃。學校應根據工作基礎和辦學實際,統籌規劃、部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已制訂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根據本意見要求做好優化完善。到2020年,實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全覆蓋。

      (二)健全機構。學校要建立健全校級教學指導機構,統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和審定工作;建立健全各專業建設委員會,具體開展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制工作。校級教學指導機構和各專業建設委員會應吸收行業企業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畢業生)代表參加。

      (三)調研分析。廣泛深入開展相關產業發展趨勢分析和區域行業企業調研,開展面向畢業生的跟蹤調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學情調研,形成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報告,對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進行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

          (四)研究起草。參照《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例框架和基本要求》(詳見附件),結合調研和分析結果,研究起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安排教學進程,明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條件保障等要求。

      (五)論證審議。學校教學指導機構組織有行業企業、教研機構、本校及有關院校師生代表等參加的論證會,論證審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六)公布實施。論證通過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按程序發布,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并通過學校網站等主動向社會公開,接受行業企業、教師、學生、家長及全社會監督。

      (七)動態更新。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評價、反饋與持續改進機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技術技能發展趨勢、教育教學改革實際等,及時調整完善,不斷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五、組織實施

      教育部負責組織制訂中高職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公共基礎必修課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教學儀器設備配備規范)等國家教學標準,并及時組織修訂,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推動實施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和指導職業院校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工作結合起來,把標準落地實施作為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要調研摸清本區域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和實施的基本情況,加強統籌指導,健全制度和機制,結合區域實際進一步提出指導意見或具體要求。要把解讀國家教學標準、指導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納入有關師資培訓內容。要充分發揮地方職業教育教研機構的研究咨詢作用,指導和參與本地區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組織開展有關交流研討活動。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及時做好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備案工作,建立抽查制度,定期檢查評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公開和實施情況,并公布檢查結果。

      請各地于2018年底前將本省有關政策舉措和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情況報我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2009年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9〕2號)自本文印發之日起停止執行。


      附: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例框架和總體要求

           

            教育部             

      2017年  月  日    




      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專業名稱及代碼

      專業名稱和專業代碼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現行中、高職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管理辦法確定。

      二、入學要求

      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入學要求一般為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

      高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入學要求一般為高中階段教育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

      三、修業年限

      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修業年限以3年為主。高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修業年限以3年為主;招收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修業年限以5年為主。

      有條件的職業院校應積極推行學分制,完善學分認定、積累與轉換辦法。允許學生采用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等方式分階段完成學業。實行彈性學制的專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參照本體例框架與要求制訂相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四、職業面向

      所屬專業大類(代碼) 所屬專業類

      (代碼) 對應

      行業

      (代碼) 主要職業類別

      (代碼) 主要崗位類別(或技術領域) 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舉例

      所屬專業大類及所屬專業類應依據現行專業目錄;對應行業參照現行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主要職業類別參照現行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根據行業企業調研,明確主要崗位類別(或技術領域);根據實際情況舉例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

      五、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

      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應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有關總體要求,對接行業需求,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具體參考以下表述,結合中、高職實際和專業實際研究確定。

      (一)培養目標。

      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適應.....需要,具有......素質,掌握.....等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領域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二)培養規格。

      由素質、知識、能力三個方面的要求組成。

      在素質方面,對照以下總體要求,并結合專業特點研究確定。在知識、能力方面,對應人才培養目標,對照有關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和通過企業調研、職業能力分析提出的有關具體要求,研究確定并分條目列舉。

      1.素質。

      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感、國家認同感、中華民族自豪感;崇尚憲法、遵守法律、遵規守紀;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崇德向善、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質量意識、綠色環保意識、安全意識、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夠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和協作,與社會、自然和諧共處;具有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和人文素養。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夠掌握基本運動知識和一兩項運動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審美和人文素養,能夠形成一兩項藝術特長或愛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識。

      包括對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等的培養規格要求。

      3.能力。

      包括對通用能力和專業技術技能等的培養規格要求。

      其中通用能力一般包括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能力等。

      五、課程設置

      職業院校課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

      公共基礎課是各專業學生均需學習的有關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素養的課程,專業課程是支撐學生達到本專業培養目標,掌握相應專業領域知識、能力、素質的課程。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應基于國家相關文件規定,強化對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的支撐,融入有關國家教學標準要求,融入行業企業最新技術技能,注重與職業面向、職業能力要求以及崗位工作任務的對接。

      (一)公共基礎課程。

      根據黨和國家有關文件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應明確將德育、語文、歷史等國家課程和數學、外語(英語等)、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公共藝術等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并將物理、化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素養等課程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

      高等職業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明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育、軍事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術等課程列入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并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類課程、黨史國史、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公共外語、創新創業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課程、職業素養等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

      (二)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培養目標相適應,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按照相應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確定5-8門專業核心課程,并明確教學內容及要求。專業課程設置要注重引導和體現理實一體化教學。

      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等。應依據國家發布的有關專業頂崗實習標準,嚴格執行《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有關要求,組織好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

      職業院校應根據有關文件規定開設關于安全教育、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金融知識、社會責任、人口資源、海洋科學、管理等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方面的選修課程、拓展課程或專題講座(活動),并將有關知識融入到專業教學內容中;還應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

      六、學時安排

      學時安排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注重各類課程學時的科學合理分配;可根據專業特點與相關行業生產特點靈活設置大小學期。

      三年制中職每學年教學時間不少于40周,周學時一般為28,三年總學時數約為3000-3300,頂崗實習一般按每周30學時計算;三年制高職每學年教學時間不少于40周,總學時數約為2500-2800,頂崗實習一般按每周24-30學時計算。每學時不少于45分鐘。

      學分與學時的換算。一般18學時計為1個學分,三年制中職總學分一般不少于170學分,三年制高職總學分一般不少于140學分。軍訓、入學教育、社會實踐、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畢業教育)等,以1周為1學分。

      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1/3,高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應不少于總學時的25%。必須保證學生修完公共基礎必修課程的內容和總學時數。中、高職選修課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均應不少于10%。

      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一般為6個月,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工學交替、多學期、分段式等多種形式組織實施。

      七、教學進程總體安排

      教學進程總體安排是對本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實施進程的總體安排,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體現,學校應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科學構建課程體系,注重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銜接,優化課程安排次序,明確學期周數分配,科學編制教學進程安排表。

      八、實施保障

      主要包括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質量管理等方面,應滿足培養目標、人才規格的要求,應該滿足教學安排的需要,應該滿足學生的多樣學習需求,應該積極吸收行業企業參與。

      (一)師資隊伍。

      包括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各專業在校生與該專業的專任教師之比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課)。高職專業帶頭人原則上應具有高級職稱,中職專業帶頭人原則上應具有中級以上職稱。“雙師型”教師一般不低于60%。兼職教師應主要來自于行業企業。

      (二)教學設施。

      教學設施應滿足本專業人才培養實施需要,其中實訓(實驗)室面積、設施等應達到國家發布的有關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儀器設備配備規范)要求。信息化條件保障應能滿足專業建設、教學管理、信息化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需要。

      (三)教學資源。

      教材、圖書和數字資源結合實際具體提出,應能夠滿足學生專業學習、教師專業教學研究、教學實施和社會服務需要。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區、市)關于教材選用的有關要求,健全本校教材選用制度。根據需要組織編寫校本教材,開發教學資源。

      (四)教學方法。

      提出實施教學應該采取的方法指導建議,指導教師依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教學要求、學生能力與教學資源,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成預期教學目標。倡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勵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方法,堅持學中做、做中學。

      (五)教學評價。

      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評價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議。對學生的學業考核評價內容應兼顧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評價應體現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如觀察、口試、筆試、頂崗操作、職業技能大賽、職業資格鑒定等評價、評定方式。要加強對教學過程的質量監控,改革教學評價的標準和方法。

      (六)質量管理。

      建立健全校院(系)兩級的質量保障體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運用系統方法,依靠必要的組織結構,統籌考慮影響教學質量的各主要因素,結合教學診斷與改進、質量年報等職業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工作,統籌管理學校各部門、各環節的教學質量管理活動,形成任務、職責、權限明確,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質量管理有機整體。

      九、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是學生通過規定年限的學習,修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規定的學分,達到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鼓勵應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記錄、分析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職業素養達標等方面的內容,納入綜合素質考核,并將考核情況作為是否準予畢業的重要依據。

      AV天堂手机在线观看_国产aa免费视频观看网站_国产免费久久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成人AV
        1. 亚洲综合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品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亚洲精品综合网在线影院 | 曰本A∨久久综合久久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看 |